“你總是心太軟,心太軟...”這句歌詞用來形容現在的家長,真是太恰當了。大多數家長在面對孩子任性的時候,總是會心軟,但是明智的家長往往都是非常有原則的。
俗話講,無規矩不成方圓。如果沒有爸爸媽媽制定的規矩來約束,孩子容易為所欲為,更不懂得判斷自己言行是好的還是壞的,孩子長大后將會變成一個不遵守規則的人,對于孩子的人際關系也將有非常大的影響。
01
“愛孩子”和“立規矩”從來不是單選題。
其實,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。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,趁著現在還小,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,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么影響。太嚴格的父母則認為,沒有規矩,不成方圓?,F在不從生活細節上管教孩子,以后怎么讓孩子在社會上立足?
過度愛孩子的家庭造成孩子沒規矩,不懂禮貌不懂尊重;后者則讓孩子謹小慎微、循規蹈矩。這種非此即彼的選擇,必然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負面影響。
規矩和愛本來就是統一的。如果我們給孩子的愛,造成了孩子的自私與懶惰,讓孩子缺乏基本的能力與教養,那這種愛就是貽害無窮的。
相反,如果我們給孩子立的規矩,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,讓孩子的天性受到了壓抑和扼殺,那么這種規矩就是毫無意義的。畢竟家的本質是內心的歸宿,需要的是真誠的關懷和親近,需要的是人情味兒和同理心。
02
對孩子立規矩,父母這三點原則不能忽視:
有些事,不能慣
有家長說:“家里有規矩,但孩子耍賴也沒轍??!”
這是很多家庭的通?。汉⒆硬宦犇愕脑瓌t,常常以哭鬧、不吃飯來要挾父母。
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,再而三地降低底線。
被慣壞的孩子有一個特點,就是他們的要求總是被滿足。
頭一次出現問題,大人就妥協,只會為自己和孩子的將來找來更多麻煩。
有的事,必須孩子自己做
有的家長還認為孩子小,做事磨蹭,父母先幫孩子萬事包辦了,以后再培養也來的及。
其實在孩子每個年齡段,都有他們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。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,告訴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。
愛從來不是大包大攬,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,而不是幫他解決問題,這才是真正的愛。
讓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時間久了,他才會在成長中學會自立自強。
有些責任,必須孩子自己擔著
繪本《我永遠愛你》中就有這樣的對話:
阿力:“如果我把枕頭弄得羽毛滿天飛,你還愛我嗎?”
媽媽:“我永遠愛你,不過,你們得把羽毛收拾起來?!?/p>
阿力:“如果我把畫畫的顏料灑在妹妹身上,你還愛我嗎?”
媽媽:“我永遠愛你,不過,你得負責給妹妹洗澡?!?/p>
媽媽永遠愛你,但是孩子,你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你要盡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,你的所作所為帶來的后果。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言行承擔后果,讓孩子有面對錯誤的誠實和勇氣。
03
這三條規矩必須從小養成
規矩一:
粗俗的行為不能有
有一類孩子,喜歡采用暴力的手段,強制別人服從自己的意志;用語言對他人進行攻擊、脅迫,來實現自己的愿望。但是,這樣的做法是絕對不可取的!
如果孩子出現了粗俗的言行,爸爸媽媽應該怎么做呢?首先,要幫助孩子明辨是非,明確地告訴他:“以后不能這樣做了,這是不好的行為,是要挨批評的!”然后家長引導孩子,讓孩子自己反省,想出更好的辦法來處理這樣的事情。
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會不斷地調整對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態。等他長大后,他也會用這套模式去對待周圍的人,變得更加理性、為他人著想。
規矩二:
別人的東西不可以隨便拿
有的孩子往往很難分清自己和他人,更不懂得分辨什么東西是自己的,什么東西是別人的。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,他就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拿,覺得“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!”
這樣的情況,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幫助他建立自己與他人的界限。
這樣的規矩,可以幫助孩子更好的區分“你的”、“我的”,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,別人的東西不能拿,而“我的”東西一定歸我支配。這種概念的區分,是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,他長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。
規矩三:
做錯事要道歉,并有權利要求他人道歉
家長們疼愛孩子,總覺得“孩子還小”處處讓著他,就算孩子犯錯不道歉爸爸媽媽也會一心軟就原諒他了。這樣的處理方法,會讓孩子覺得“做錯事也沒什么大不了的,反正爸爸媽媽都會原諒我”,孩子沒有了約束,難免會為所欲為,犯更多更嚴重的錯誤。
從小就教孩子,做了錯事要道歉。在孩子犯錯的時候,除了教育他之外,可以要求孩子對自己說一聲對不起,如果是爸爸媽媽錯怪孩子了,也要向他道歉,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,跟孩子一起遵守規矩。
在這個過程中,孩子也學會了反省自己,也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利了。
愛孩子,是我們的本能;給孩子立規矩,讓他成長為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大人,是我們的責任。規矩與愛的統一,才能成就孩子的未來。
懂孩子的心理比懂天書還難!不要緊,真的有辦法走進他們、了解他們!關注“眾艾感統國際教育中心”點擊—“課程中心”,只有更懂孩子,管教才有價值!